一边是生活,
一边也是生活。
四月的临沂,乍暖还寒,深夜十二点开车到达小区的丁可,每次都要在车上待上20分钟才回家。在车内,打开音乐,点上一根烟,慢慢地放空自己,对他而言,这是排解压力最好的方式。丁可目前有两个孩子,女儿8岁,儿子2岁。正是天真无邪的年龄,他并不想把太多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。
丁可35岁,目前在临沂南坊不错的商圈经营着一家300平左右的餐饮店,平日利润收入也算可观,日子也算是舒心,但这段时间受疫情影响,生意逐渐冷清,进店的客人也比较少,但他并没有选择早早的收工回家,还是依旧每天晚上在店里待到十一点多。
“店里事情不多,本可以早点回去,但是压力太大,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,我还是想着多在店里待会,多守一会,说不定还能多接一桌呢?”丁可脸上布满愁云,叹了口气,无奈地说道。
为了能更好的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,妻子成为了全职太太,如此一来,丁可的餐饮店成为了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。丁可算过一笔账,每月的吃穿用度加上房贷,车贷,孩子的兴趣班等加在一起至少需要1万5千元。
更让丁可发愁的是,如今的店铺入不敷出。“最惨的一天,店里只来了两桌客人。”
而就在前天,他所住的小区突然进行静态管理,得知消息当天丁可给家里送了些蔬菜水果等日用品后,此后晚上便睡在了店里,因为他不能被封闭在家里,虽然万分想念,但是家的温馨是需要经济收入去支撑的,他别无选择,只能在晚上忙碌完店里的事后,匆匆忙忙的打开视频跟孩子聊会天,“孩子还小,不能缺少父亲的陪伴。”丁可愧疚地说道。
他们都是孤独的逆行者,
要在黑暗里为自己点燃心灯。
在疫情风暴席卷之下的商业环境里,有太多如丁可一般的“逆行者”,他们深陷困境,一边是流动放缓、增速放缓、行业内卷严重;另一边是银行贷款、员工工资、租金等硬成本,它们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在老板们的肩上,心上,令人窒息。只能任由扑面而来的种种困难蒙住双眼,它猛烈、极具进攻性,令人手足无措,内心动荡。
疫情像一面照妖镜,无情的折射出残酷的现实,企业原始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问题在它面前无所遁形。疫情肆行的三年来,令无数企业深陷困顿,但作为企业决策者的老板们,无法一味的埋怨痛诉疫情,无法任由局面持续低迷,因为有太多珍贵的东西需要他们去守护,他们需要年迈父母的健康做保障,以报答无数次放学归来时桌上那热气腾腾的饭菜,他们不能辜负妻子那满心的期待,以报答无数次深夜应酬归家时那一盏微弱温情的的灯,他们无法让跟随自己的员工心寒,因为他们曾陪伴着企业走过风雨,他们希望给孩子永远无忧无虑,因为他们是上天最好的恩赐。
但想要守护这些,谈何容易?在外整日奔波,困倦与挫败将他们折磨的几乎麻木,但是只有星星寂寥的夜空与街边的孤灯了解他们的无奈,因为在踏入家门的那一刻,他们仍需要面带微笑,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,因为他要让家人安心;哪怕资金断裂,他们借钱也要发工资,卖房也要保公司,因为他们要让员工安心,所幸,还有一个贤惠的妻子无言的默默支持,才能让他们笑着”熬“下去!
是啊,疫情时代的困难与考验对于他们来说,何止是煎熬。因为不仅仅在某个阶段,而是每时每刻,他们都需要思考该如何应对未知的种种风险,需要应对这如山重的压力,疫情或许可以封闭人的行动,但不能阻绝他们前进脚步!或许使经济运转停滞不前,但无法浇灭他们决心。因为他们的肩上担着身后所有人的希望,因为在他们心里,万难抵不过“责任”二字。
他们都是孤独的逆行者,要在黑暗里为自己点燃心灯。即便不知前路在何方,也要给一起出发的兄弟姐妹们带来光亮,让企业家精神持续散发着温润的光芒。
且听风吟,静待花开。